close






電車上,一對吸引我注意力的母女。

小女孩約莫六、七歲,圓呼呼的臉頰配上靈活的大眼睛,眨巴眨巴讓人好生憐愛。
母親微捲的長髮,俐落整齊的紮在腦後,十足的神清氣爽。
 
 
其實,我一向不愛在大眾交通系統,跟孩童這種小生物共處同一車廂。
一方面是因為,性格裡面關於母愛的區塊,至今仍處於尚未開發的蠻荒地帶。
 
再來,另一個關鍵的原因:
怕吵。
我的耳朵很神經質,無法接受刺耳音波的騷擾。
 
偏偏「製造噪音」這件事情,又是普天下嬰幼兒們共通的拿手強項。
 
「媽媽,哥哥偷吃人家的餅乾啦~~」
(爭先恐後,用超高分貝跟媽咪告御狀,是兩人以上集體出沒的孩童,最樂此不疲的休閒娛樂項目)
「咿咿呀呀~嗚嗚啦啦~~嘎嘎嘎嘎~~」
(以上這句就不需要費心翻譯了。嬰幼兒在「發出怪聲音」這個領域裡,有著無可動搖的專業地位。)
 
我曾經一度很想用「假裝很有母愛」這個超強武器,幫自己的女人味加分。
可是嬰幼兒們的配合度,總是低的可怕。
 
多次的臨床實驗,均顯示出一種原因不明的怪異現象:
高達百分之九十九的嬰幼兒,在我懷裡待上十秒鐘,就會開始出現身心不適應症狀:激烈蠕動同時放聲大哭。
 
沒輒。
 
公車、火車、捷運……以上場合,則是收看「幼兒教育現場直擊」的最佳據點。
媽媽們耐性漸失的斥喝、孩童們愈發執拗的哭鬧、乘客們隱忍微皺的眉頭……
耳朵被迫收聽著,眼睛被迫觀看著。
然後又一株雜草,在我腦袋裡關於母愛的區塊,迅速蔓生。
荒涼程度,節節高升。
 
然而,眼前這一對母女,卻在我眼中框出一方美麗的構圖。
 
母親逗弄著小女孩,用吻、用眼神、用擁抱。
咯吱咯吱,小女孩細聲笑著。
輕盈的、暖暖的,兩人之間,一種帶著香草氣息的親暱。
 
蛋糕似的,軟綿香甜的氛圍。
 
 
「媽咪,為什麼老外都很喜歡抱來抱去?」
小時候,在看過幾部西洋電影之後,我曾好奇的發問。
「誰跟誰抱來抱去?」
老媽扯著喉嚨,在廚房回答我。
「我是說外國人啦!」我努力的解釋著:「不只是情侶會這樣,連家人和朋友之間,有事沒事都愛抱抱。」
「國情吧~~反正,外國人對於肢體接觸比較開放。」
老媽的聲音,混著油鍋的吱吱爆響,聽起來有點含糊不清。
「那,為什麼我們國家的人不這樣抱抱?」
我嘟囔著,還是有點搞不懂。
國情這兩個字,對我當時的理解力來說,深奧到有點莫名其妙。
「東方人不習慣吧。」
老媽的聲音,夾帶著「反正就是這樣啦」的不耐煩。
 
 
長大後,我更加確定:
在我身處的文化之中,「擁抱」這件事情儼然成了某些族群的專屬權利。
 
孩子可以張開雙臂,理直氣壯的提出要求:
「爸爸媽媽,我要抱抱。」
戀人可以空出懷抱,深情款款的預約甜蜜:
「親愛的,抱一個好嗎?」
 
面對深愛著的某些人,我們張著的手臂,卻突然尷尬的縮了回來――

親人。

擁抱絕跡,在它最需要存在的時候。
 
 
電車上,母親用全部的肢體,去告訴小女孩,一個關於愛的真實故事。
一段很美好的劇情,暖洋洋的在我眼前上映。
我看著,癡了過去。
一邊覺得慶幸,還好我早已經開始進行某一種練習:
 

練習擁抱。
對象是爸媽。
 
「老媽,抱一個吧?」
當我第一次鼓起勇氣說出這句話,老媽傻住。
尷尬、驚喜、感動、害羞……過多的表情同時出現在她臉上,微妙極了。
老媽愣了好幾秒,然後怯生生的開口:
「……好阿。」
兩人相視而笑、展開手臂。
 
喀啦。
按下播放鍵。
一段美好的旋律,就此停不了。
 
 
電車停在目的站,我踏上月台。
關於擁抱的練習曲,在腦中replay。
 
這一首,我想我聽不膩。
一輩子。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貝兒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0) 人氣()